Search

【柱姐上菜-就是實在!】
以臺灣精神開創臺灣經濟新局
.
  這十多年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柱姐上菜-就是實在!】
以臺灣精神開創臺灣經濟新局
.
  這十多年來,臺灣經濟出現成長遲緩、就業情況不振,甚至薪資停滯的現象,讓許多人憂心忡忡,對臺灣的未來也失去信心。歸根究柢,臺灣經濟所遭遇的困境與挑戰,有些來自於國際經貿環境,有些來自於鄰近地區與國家的競爭,有些則是我們內部經濟結構的問題。我認為,有三個非常關鍵的課題需要克服:
.
一、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進度緩慢
.
  世界各國多年來致力於洽簽各種自由貿易協定 (FTA),形成不同的自由貿易區域。在亞洲,東協早已是一個自由貿易區;過去十年內,東協更分別與中國大陸、韓國、澳紐及印度簽署了 FTA。此外,兩個更大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也正在成形中,一個是以東協及中國大陸為主的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」(RCEP),另一個是美國主導的「跨太平洋伙伴協定」(TPP),而我國都不是這些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之一。截至目前,我國僅與南美洲五國,以及亞洲的新加坡、紐西蘭簽署 FTA;反觀我國產業的主要競爭對手─韓國,除了與美國、歐盟之間都有 FTA,更在最近 (6月1日) 與中國大陸簽署了 FTA。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進度緩慢,使我國產業在國際市場上面臨龐大的競爭壓力。
.
二、國際供應鏈地位面臨挑戰
.
  過去許多產業的國際供應鏈體系,是以歐、美、日等先進國家為主要技術來源,由臺灣進行中間財製造,再出口至中國大陸、東協等國家進行加工組裝,最後將成品銷往世界各地。然而,隨著中國大陸與東協國家的持續發展,他們本地的產品逐漸取代我國的出口,甚至在國際市場上成為我國產品的競爭對手,使臺灣在國際供應鏈的地位受到嚴峻挑戰,也削弱了我們的出口動能。
.
三、產業發展模式遭遇瓶頸
.
  臺灣以製造業起家,我們習慣投入大量的實體資本,衝高總產量和產值;這種模式的確創造了 GDP 成長和就業機會。在生產過程中,我國廠商往往能在製程效率與群聚效益上發揮得淋漓盡致,例如早期的個人電腦和筆記型電腦、後來的DRAM 和太陽能光電板等,都具有這樣的生產特性。然而,這種產業發展模式很容易被其他國家(包括從我國外移的廠商)複製,甚至威脅到我國產業的生存。這十多年來,我們亟欲擺脫這種產業發展困境,但因為無法建立(或掌握)關鍵技術,以致產業無法順利轉型,也一直面臨被淘汰的壓力。
.
  這三個課題,相信許多人都是耳熟能詳,甚至能倒背如流。我始終認為,找問題不難,難的是提出對策,難的是落實執行。就像我的參選宣言「為中華民國確立一條正確的道路」,我的總體經濟戰略也很明確,我會從三個方向來推動經濟結構轉型,正面迎戰來自全球的競爭:
.
(1)、開放環境
  臺灣從來就是一個不畏競爭的社會。過去我們的中小企業敢於「一卡皮箱走全球」,如今許多人卻在心態上變得封閉而且畏懼競爭,在經濟活動上主張更多的市場保護與設限。我認為,在網路時代,全球化與國際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,保護與設限是絕對無法解決我們的困境,唯有與國際同步追求開放,強化競爭能力才是最好的回應。
.
  我所說的開放,是面向全球、與國際制度接軌的開放。臺灣有許多法規,是由過去製造業的思維而來,未能與國際接軌,導致外國來臺投資的意願很低,新創企業也受到阻礙。所以我主張,要積極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法規環境,使資金與人才更容易進入臺灣,同時展現我們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決心。在追求開放的同時,我們也要確保開放的利益能為全民所共享,使開放成為經濟進步的來源。我們尤其要強調,開放不是個兩岸議題。我們的經濟越國際化,就會有更多國家願意和臺灣連結,將臺灣列為投資選項;當臺灣的選擇變多,經濟前途才不會被兩岸關係所束縛。

(2)、公平競爭
  過去大家都講自由競爭,但我認為,競爭必須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,否則很容易讓原本具有優勢的人得利,多數人卻可能因此受害。所以,前述的「開放環境」必須和「公平競爭」連結,以免「未蒙其利,先受其害」。
.
  我所說的公平競爭,是指建立於公平機制和公開資訊上的競爭。我們應該建立良好的法規環境,確保中小企業、新創企業都有和大型企業公平競爭的機會,也讓國內企業和跨國企業能夠公平競爭,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會向少數大企業傾斜。這個公平機制,必須以政府資訊透明公開為基礎,使政府成為公平環境的維護者,讓企業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充分發揮生產力和創造力。我認為,公平競爭將是臺灣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基礎。
.
(3)、產業創新
  我所說的「產業創新」,是指從根本上改變過去的經濟(產業)發展模式,它包含以下三層意義:
.
  第一,由廣大新創企業帶動的創新。在當前物聯網與共享經濟的時代,不僅產業本身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,經濟型態也和以往大不相同。我們要設法讓更多的新創企業出現,創造產品和生活上的新革命,塑造產業的新模式與新風貌。
.
  第二,由現存企業所發展的創新。過去我國製造業因為缺少關鍵技術,已經在國際競爭中吃足苦頭,所以一定要持續推動技術、製程和產品的創新,形成關鍵技術,使產業命脈不再受制於人。除此之外,服務模式本身的創新,尤其是結合製造業優勢的軟(系統,模式)硬(硬體,元件)整合,都應該是發展重點。我認為,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整合與創新,也將成為臺灣新一波經濟成長動能的來源。
.
  第三,產業結構的調整。除了生產結構之外,我們也應該調整輸出結構,提升服務輸出的比重。因為,能輸出的服務業,必然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業,也通常是高附加價值的現代服務業。我認為,若能將臺灣長期以來培育的高素質人力導入金融服務、資訊服務、工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,不但能擺脫傳統服務業低薪的宿命,也將改變臺灣經濟結構,為臺灣經濟帶來新的成長動能。
.
  開放、競爭和創新是臺灣過去創造經濟奇蹟的三大精神要素,也因為這三大要素的弱化,造成臺灣經濟遲遲無法突破困境。面對來自外在環境與內在結構的挑戰,我希望能夠重建臺灣經濟這三大精神要素,塑造一個制度與國際接軌、企業公平競爭、適合產業創新發展的經濟環境,讓民間與市場的力量充分發揮,開創臺灣經濟新局。

#洪秀柱 #道路 #TheWay #經濟 #正面迎戰 #開放環境 #公平競爭 #產業創新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也許我們做得不夠好、變得不夠快,但只要肯做、肯反省,相信我們也能做到。請與我們一起攜手,從頭做起。 改變,你會看見!
View all posts